2024,在不确定的时代里如何自处 - 网络动向论坛 - 吾爱微网

2024,在不确定的时代里如何自处

作者:劉知趣,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我的一个高中同学,是广州一家三甲医院的急诊科医生。

在2024年元旦的第一个夜班上,他发了一条朋友圈,说最近一个月急诊科的手术量,比自己上班这么多年来一整年的都要多。

2024,在不确定的时代里如何自处

2023年是正常且完整的一年,人们的生活回归到了三年前的寻常有序,但黑暗过后迎来的黎明曙光,并没有期待中的那般炽热和明亮。

那些始终无法将自己从困境中拯救出来的人,或许远比我们常人见识过的要多;而普通人只是维持一个基本体面的生活,个中艰辛也可能远比北上广中产们想象中的要难。‍‍‍‍‍‍‍‍‍‍‍‍‍‍‍‍‍‍‍‍‍‍‍‍‍‍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过去的一年,我觉得最贴切的描述可能是“动荡”。从世界局势,到个体生活,再到从前那些约定俗成的价值观,都发生了不小的改变。

这一年,人们彻底抛弃了房价一直涨的基本信仰,不再拘泥于一定要结婚生子、买车买房这些被批量生产出来定义美好生活的条条框框;‍‍‍‍‍‍‍‍‍‍

这一年,青年就业率跌入了谷底,考公、考研人数却节节攀升,过去三十年里的年轻人,从未像今天这般的焦虑与迷茫;‍‍‍‍‍‍‍‍‍‍‍‍‍‍‍‍‍‍‍‍‍‍‍‍‍‍‍‍‍‍‍‍‍‍‍‍‍‍‍‍‍‍‍‍‍‍‍‍‍‍

这一年,中年人的境遇也并没有随着那糟心的三年彻底结束而有所好转,反倒是那三年为很多职场中年争取了缓冲的时间,但当一切恢复如常,行业却没能找到新的机会与方向,在“降本增效”的目标驱动下,因为“有点贵”,他们自然成了企业优先抛弃掉的不二之选……‍

也许会有人说,年轻人找不到工作是因为没有经验还好高骛远,中年人找不到工作更无需多虑,反正他们已经吃尽了时代的红利赚够了钱。

但倘若我们能够将问题再深究一步:为什么社会不能给愿意努力奋斗的年轻人一个继续向上的机会?以及真正吃到红利,能够不工作就此让一家老小后半辈子衣食无忧的中年人又有几个?‍‍‍‍‍‍‍‍‍‍‍

所以你看,当时代的暴风雪呼啸而来,并没有谁真的能够独善其身免受其害。每个人都不得不在这个世界的沉浮动荡中,奔赴在寻找自己人生出口的路上。

如果你问,2024年又会是怎样?我想可能是“平庸无常”。人们大概率不会迎来泼天的富贵,生活依然苦涩,我们仍将体会着“失去”。

但尽管会有大大小小的困难,大家还是要支棱起来,别轻易就选择放弃努力和思考。正是因为生活不会风调雨顺,普通人才更需要稳稳扎根。

一、从宏大叙事回归生活日常

首先,要放弃对时代宏大叙事的幻想,去回归到现实生活里的细碎日常。‍‍‍‍‍‍‍

坦白来说,普通人的社会责任感、人类命运的共同体、以及文艺青年的理想主义,诸如此类的思辨让人很难对“宏大叙事”视而不见。

于是,很多人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对“宏观叙事”的关注与讨论之上,热衷于思考未来究竟会发生怎样的巨变,反倒对自己当下的日常生活不屑一顾,抱着一种过一天算一天的态度。

的确,日复一日的寻常生活过于平淡,司空见惯的命运确定性无法给大众带来波澜壮阔的快感。

即便是历史学者,也一样钟情于书写帝王将相、英雄权谋。而在这样一种普适的宏观叙事偏好里,普通人难免会感到自我的渺小卑微与碌碌无为,于是人们总是幻想着能做点大事,又或者是盼着能有大事发生。

然而普通人的一生中,无论是经历大风大浪又或者是逆风翻盘,都是绝对的小概率事件。我们多数人不过就是按部就班地上学、毕业,然后找工作、成家,再竭尽所能地担起对上一辈和下一代的家庭养育责任。

春秋时期的《管子·牧民》里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就是在说对于个体而言,吃饱穿暖这样的日常生活,其重要性及意义远胜其他。

只是人在年轻的时候多半不能理解,只有等到年龄和阅历浇灭了少年气盛的热忱,中年思辨才能将人拉回到现实生活里来。

就像作家萨莉·鲁尼在《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这本书里说的那样:

“年轻时,我们觉得对整个地球和上面的所有生命都有职责。如今我们能做的只有尽量不让我们爱的人失望。”

关于《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这个问题,萨利·鲁尼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所谓美丽的世界并不存在于世界,而是在这个世界上你要寻找的具体的人的身上。

因此我们最终还是要从“宏观叙事”回归到“微观叙事”的日常里来,和爱人、挚友一同去寻找人生的出口。

二、从空谈理想回归分解理想

热衷宏大叙事的另一面,是面对个人理想时的夸夸其谈。

人在年轻的时候,即便知道再多能够让自己终身受益的方式,即便在当时下了再大的决心、做了再周密的计划,最终也鲜少有人能够真的将其落地。‍‍‍‍‍‍

聊人生、谈理想,纸上谈兵、坐而论道总是毫不费力,只是现实中迈出一步都实属不易。所以那些看起来再美好的理想,若不能落实到具体的每一步上,那它包裹着的不过都是空想的事实。

让理想不再浮空的一个重要路径,就是把理想分解,着手于解决眼前的每一件小事,慢慢形成一种惯性,这才是最终能够成大事的必要条件。

《习惯的力量》这本书里有这样一句话:

小成功其实是细微优势的稳定运用,一旦一个小成功完成了,就会推动下一个小成功的出现。

就拿我自己来说,因为我勉强算是一个擅长把普通生活过得闪闪发光的人,所以我的理想之一就是有朝一日能够写一本为新中产美好生活提案的畅销书(当然不是自费出版的那种),来分享我的一些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

那我要想实现这个理想,至少得满足三点,一是得我自己脑袋里真的“有货”,二是我得让别人知道我脑袋里“有货”,三是我要有一定的表达能力,能把脑袋里的“货”通过一二十万字讲清楚,让人觉得有价值才行。

但事实上,我根本达不到上述中的任何一个条件,想要立马实现理想就是天方夜谭。所以就只能去做目标拆解,争取迈出第一步,于是就有了这个公众号。‍‍‍‍

起初既写不长、也写不好,但为了保证每周输出一篇有质量的文章,就不得不强迫自己开始大量地阅读,整个过程中,写作这件事并没有因为我的坚持而变得简单,但最后就是习惯成了自然。

当我开始被行业媒体慢慢认可,开始有固定的一群读者,开始有出版社来找我,跟我分享过往作者出书的案例,指导我创作方向,我就知道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近了。

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一开始就空想,或者直接就去联系出版社,告诉对方我是一个没预算、没作品、没名气的“三无产品”,但我就是想出书,毋庸置疑没人搭理我不说,他们甚至还会觉得这人脑子多少有点毛病。

这让我想起了作家查尔斯·都希格,他在《习惯的力量》这本书里把人明确地分成了两类,一类是空想家,一类是行动者。

查尔斯·都希格认为,人生不过就是无数习惯的总和,行动者总是把该做的事、正确的事,慢慢变成了习惯。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每天做的大部分选择都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人类每天的活动中,至少有40%的行为都是习惯的产物,而不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虽然把大的理想分解成一件件小事,每一件小事的影响相对来说并不会太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沉淀,这些“小目标”综合起来的力量,对最终的结果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比起空谈理想,分解理想并甘心为之付出,才是对自己理想真正的尊重。

三、从网络社交回归现实分享

社交媒体原本是网络世界的一种工具,现在却更像是人们生活的枷锁,让人逐渐丧失了自主思考的能力,在别人的驱使下和期待中生活。

我们甚至每隔几分钟,就会下意识地把手机拿出来刷一遍,生怕会错过些什么,但又并不会真的错过什么。除了会让人陷入一堆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事件情绪里之外,也就徒剩信息过剩所带来的无尽焦虑。

坦白来说,我们中国人既有着相对比较重的攀比心,也更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

比如发一条朋友圈,会期待别人能够给予认同;看到别人发的朋友圈,又会反思自己的人生与对方的差距。

而在大数据的精密推算下,人在不知不觉中就会陷入到一个被精心织就的信息茧房里,看自己想看的世界、听自己想听的声音,沉溺其中且无法自拔,并无比坚信这就是世界最真实的样子。

曼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这本书里说:

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所以即便是在这样一个物质极度丰富和高度文明的时代,人们反倒更难感受到快乐,00后抑郁症群体的占比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但事实上,人是不可能从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找到人生意义的,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永远只会存在于现实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

当我们放下手机,就会发现一天的时间很长,长到可以做很多想做的事。也无需把自己的生活拿来跟别人比较,踏踏实实过自己的日子就很好。

我们应该意识到,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平凡而普通的人们,永远是一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任何一个国家存在的意义,都首先是以普通人的存在为存在的先决条件。

即便是在北上广,月入三万也真的并非信手拈来,多数人的收入不过是恰好维持住一家人的温饱罢了。

所以别只活在虚拟的网络中,多出去走走,见山见水,见人见事;多爱身边真实且具体的人,尤其是亲人、朋友。

去为自己的理想生活忙起来,人在有事做的时候,是没工夫去胡思乱想的。

四、务实中不失理想主义‍

如果你曾读过茨威格的那本《昨日的世界》,这个出生于贵族家庭,经历过欧洲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又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巨大萧条与衰败的人,对自己一生的历史回忆录。

那么你也许就会相信,只有经历过兴盛和衰败的人生,才是真正值得一过的人生:

“纵使我们今天怀着惘然若失、一筹莫展的心情,像半个瞎子似的在恐怖的深渊中摸索,但我依然从这深渊里不断仰望曾经照耀过我童年的昔日星辰,并且用从父辈们继承下来的信念安慰自己:我们所遇到的这种倒退,有朝一日终将成为仅仅是永远前进的节奏中的一种间歇。”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所面临的问题,每个人都不应该逃避对自己人生的责任,不能奢求时代和社会替我们解决困境。

我也一直认为,普通人最好的人生观或许就是在解决一个又一个人生难题的“务实”中,又不失那份“理想主义”的纯真。

务实和理想主义,并非一枚硬币的两个对立面,月亮和六便士也并不是只能二选一。

事实上,我们中的很多人,可能都是在用“六便士”供养着自己心中的“月亮”,这轮皎洁的明月,向来都不会因为我们低头弯腰拾起地上的六便士,再抬头时就变得黯然失色。

只是,我们需要找到向生活正确低头的方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趣同学(ID:liuzhiqu7788),作者:劉知趣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回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