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谷歌为了 “ 收买 ” 苹果,每年向苹果支付 150 亿美元,只为苹果默认使用谷歌的搜索引擎。
原因也很简单——对于谷歌来说,有一半的搜索流量是来自于苹果的设备。
要是他不交这笔钱,指不定哪天 Bing 和 Yahoo 就会占领 Safari ,原地上位。
不得不说,国际巨头,那真叫一个有钱啊。
不过,短短一年后,每年 150 亿的 “ 交友费 ” ,竟然已经不够用了。
根据最新披露,苹果从谷歌那里要的 “ 交友费 ” 再创新高,达到了每年 180 到 200 亿美元。
这个数额,甚至超过谷歌广告营收的五分之一,同时也贡献了苹果年利润的 14-16% 。
可能正是因为每年能从谷歌那里白捡这么大一笔钱,还能避免一大堆麻烦,所以苹果之前的口径一直是:
我们不做搜索引擎,因为谷歌的服务挺好的。
但是,就在上个月,情况好像有了变化。
就在今年新 iPhone 发布后不久,多家媒体报道,苹果正在应用商店部署自己的搜索引擎,内部代号 “Pegasus” 。
同时,这也是苹果第一次透过媒体,发出 “ 部署自研搜索引擎,不会止步 ” 的声音。
What's up ,苹果宁可每年花上至少几十亿美元开发自己的搜索引擎,也不愿意从谷歌那里白拿 200 亿?
还是说,这是对谷歌进一步的 “ 要挟 ” ?
随着我们深入挖掘这事,我们又发现了更多信息。
其实苹果早就已经有了一个搜索引擎,但在此之前,他们似乎只打算在内部用用。
早在 2014 年,苹果就已经让自家的网络爬虫 AppleBot 在互联网上收集资料,给 MacOS 系统级搜索和 Siri 的在线内容提供信息。
而这个自研的 Pegasus 引擎第一次和大家见面,则在 2020 年左右。
根据消息,在 iOS/iPadOS 14 上,苹果更新了系统级搜索 Spotlight ,其中的网络内容就由 Pegasus 引擎提供。
这样看来,苹果内部的搜索引擎,从筹备开始算,至少也有快十年了。
在这十年里,苹果从谷歌那拿到的 “ 交友费 ” ,也从 2014 年的 10 亿美元,涨到了 2022 年的 200 亿美元。
难道说,这次苹果放出消息,真的是在 “ 敲打 ” 谷歌?
或许苹果这次也有这个打算;但是看现状,它是真可能自己出来单干。
虽然说每年白捡 200 亿美元是很爽,谷歌也可能在未来给更多的钱,但放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一个自有搜索引擎对苹果生态的重要性,可能要远超过这笔 “ 交友费 ” 。
在过去,搜索引擎交给谁,对苹果生态来说,其实没什么意义。
一直以来,苹果控制生态的思路很简单:让用户在不同的苹果服务间流转的时候,不需要经过任何非苹果掌控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看,在 AI 时代前,搜索引擎并不是任何苹果服务之间的桥梁。
一般来说,每当用户使用搜索引擎的时候,基本上就是打算前往苹果控制之外的网页和服务。
比如在 Safari 的搜索框里搜 “ 疯狂星期四是什么梗 ” ,苹果总不可能为了让你留在苹果控制的生态里,亲自去做一个梗百科吧。
因此作为苹果生态的出口,搜索引擎交给谁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搜索引擎的 “ 用户体验 ” ( 以及 “ 交友费 ” )。
但是,在已经初露峥嵘的大模型时代,搜索引擎的地位,很明显的从 “ 生态的出口 ” ,提升到了 “ 大模型生态的中枢 ” 。
是这样的,按照现在的主流技术路线,大模型跟搜索引擎其实是互补的关系。
先不说有了公开的搜索引擎业务后,苹果就有正当理由让各家网站向它的爬虫敞开大门,收集苹果训练 AI 所需的资料。
即使单单从部署 AI 后的需求看,苹果也需要一个搜索引擎作为底层支持。
就像 ChatGPT 和 Copilot ( 原 New Bing ),背后使用相似的 AI ,但使用体验完全是两回事。
ChatGPT 如果不让它联网,只要问到截止日期之后的数据,大概率会开始胡言乱语,或者干脆就是不知道;
而 Copilot 能轻松的利用必应引擎的检索能力,给出一个沾边的答复。
同时,像天气、周围地点等贴近日常生活服务的能力,也是没法脱离在线信息的。
一个贴近用户的大模型,必须要一个搜索引擎来提供在线服务。
反过来说,大模型对于改善搜索引擎也有好处。
之前 New Bing 上线的时候,谷歌就如临大敌。
因为大模型实在是太懂人类了,如果只是想对一件事有个基本概念,只要问一句 New Bing ,它直接能把前因后果给你整理好。
这是传统搜索引擎做不到的。
很明显,在 AI 时代,搜索引擎不再只是一个 “ 生态的出口 ” ,开始转变成 “ 信息的基石 ” 。
苹果显然不是一家愿意把核心能力交给别人的公司。
连通信基带都要坚持自己设计的公司,怎么会放过大模型的数据来源?更别说,之前第三方搜索服务,已经给 Siri 带来不少尴尬了。
除此之外,苹果亲自掌握一个搜索引擎,还有利于实现他们的隐私承诺。
大家都知道,无论是谷歌还是必应,本质上都是靠各种服务收集用户数据,然后卖广告为生的广告商。
因为长期和 “ 隐私黑洞 ” 谷歌合作,外网上苹果一直被某些 “ 隐私卫士 ” 当成靶子打。
在未来的 AI 时代, “ 搜索 ” 这事,暴露的个人信息也会越来越多。
可能你与 Siri 的每一次对话,都会有部分内容被送到搜索引擎里去,为 Siri 的回复提供参考。
如果这个搜索引擎背后不是苹果,而是靠卖个性化广告为生的谷歌。
要知道,连美国司法部都怀疑谷歌是一种隐私威胁。
而刨去这两件事情不谈,只从赚钱这个角度来看,对于目前的苹果来说,做一个搜索引擎似乎也是稳赚不赔的。
从过去十年的经历就能看出,即使苹果早早公开为自己的搜索引擎做技术储备,甚至直接从谷歌挖人;
但由于苹果设备的庞大规模,谷歌仍然愿意 “ 忍辱负重 ” ,每年白送苹果几十上百亿的收入。
由此看来,苹果完全可能采取这样的策略:
在搜索引擎成熟之前,继续像过去一样,从谷歌那白捡好处;而搜索引擎成熟之后,那也没谷歌的事了。
毕竟,搜索引擎真就是个印钞机。
全球第六大搜索引擎,以保护隐私著称的 DuckDuckGo ,在不销售个性化广告的前提下( 保护隐私嘛 ),每年都能有上亿美元的广告营收。
要知道,它在全球只有 0.54% 的市场份额!
苹果要是搞个自有的搜索引擎,有分析师认为,每年可能会创造出与 Apple Watch 规模相当的收入来源。
而在去年, Apple Watch 可是卖掉了 5390 万块。
即使按最便宜的 Apple Watch 7 发售价 400 刀算,至少也是个 200 亿的收入。
如果这个估算靠谱,那苹果涉足搜索引擎,真就是个不太可能赔本的生意。
在差评君看来,苹果进一步入局搜索引擎,最有可能相关的因素就是想给自家的 AI 加 Buff 。
这和苹果一贯以来在 “ 创新 ” 方面的思路,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或许是 iPhone 和 iPad 的诞生太过震撼,让大家对苹果的 “ 创新 ” 有了些误解。
实际上苹果的创新,更多的表现在 “ 只有苹果能做 ” ,而不是 “ 敢为人先 ” ,去创造一些过去不存在的东西。
苹果自诞生以来,鼎鼎有名的产品线里,很多都不是开山之作。
本质上, iPod 不过是果味随身听、 Macbook 是果味笔记本、 Vision Pro 是果味混合现实( MR )头显。
1994 年的索尼 MZ-E2 随身听 :
甚至连苹果起家的 Apple II/Mac 产品线,也不过是乔布斯味个人电脑。
但苹果,就是有一种力量,能把他们和其他同类产品区分开来。
在 2012 年,库克就用 “Only Apple can do” ( 只有苹果能做 )为苹果的硬件、软件和云服务做了总结。
大模型也是一样。
“ 苹果大模型 ” 不在于 “ 大模型 ” ,而在于 “ 苹果味 ” ——只有苹果能制造的大模型体验。
苹果味一般会包含什么?
易用、便捷、省心、可靠。总而言之,就是让用户不会感到自己正在使用 “ 技术 ” 。
现在我们能接触到的大模型,大多只能当成加强版搜索引擎,或者是智能化废话生成器,而且都必须保持在线才能使用。
拿 “ 果味指数 ” 来打分,这种半成品的纯在线 AI ,只能算是不及格。
苹果的风格的大模型,会是什么样的呢?
库克已经给我们打了样, iOS 17 已经公开的 AI 智能更正和输入预测就是例子。
用户根本不会知道自己在用大模型,只会觉得, “ 苹果的输入预测真准 ” 。
结合苹果的风格和操作,我们大胆推测,苹果大模型下一步的发力方向,可能会是很多人忽视的系统级搜索, Spotlight 。
过去, Spotlight 主要以本地的搜索为主,只是会附带上一两条在线的搜索建议,整体作用有限,因此存在感不高。
但是,如果结合自有搜索引擎和大模型,把它变成一个一站式搜索中心呢?
在这个搜索中心里,只要输入关键词,用户不仅能获得传统的本地结果和搜索引擎的网络结果,还能立刻得到大模型对网络内容的总结。
考虑到苹果对整个生态的掌控力,苹果甚至可能可以要求小红书、微信、淘宝、地图等无法被传统搜索引擎检索的应用,对 Spotlight 开放搜索功能,让用户真正一站式的解决所有搜索问题。
千万别以为这是妄想。
就在几个月前,华为就已经敲开了小红书等一堆国产应用封闭的大门。
想想看,原先做旅游攻略,可能得要在传统搜索引擎、地图、小红书攻略之间反复横跳。
但如果苹果真的做成了这种级别的统一搜索,用户只要一个 Spotlight 或者 Siri ,一次直接解决所有搜索问题。
完美符合苹果的设计哲学!
不过,如此深入的整合,在技术上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在此基础上,苹果准备涉足大模型供应链的上游就很好理解了。
苹果如果真要做到这一点,那它还真得深入大模型的上游,在搜索引擎、训练数据库、算法模型等基础上亲自操刀,在系统、应用和硬件上深度优化,才有机会创造出真正 “ 苹果味 ” 的大模型。
请登录后查看回复内容